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教案中心 >> 五年级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《鲸》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二

《鲸》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二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3日  字体:

  

 作者:孔凡艳  
      《鲸》教学设计
      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孔凡艳
      【教材分析】
      《鲸》是人教版第9册的一篇说明文。作者在材料的安排上层次非常清楚:从鲸的外形特点、进化过程、种类和生活习性几方面连段成篇,每个自然段又都围绕着一个意思来介绍。在表达上运用列数字、比较、举例、比喻等多种方法,对鲸的特点作了通俗的说明。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有关知识,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是教学的重点。理解鲸的进化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。
      【教学目标】
      知识目标:
      (1)学会本课生字新词。
      (2)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鲸的知识。
      能力目标:
      (1)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      (2)概括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鲸的。
      (3)体会列举数字、比较、举例、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的作用。
      情感目标:
      激发学生热爱动物、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。
      【教学的重点、难点和研究问题】
      教学重点: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,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。
      教学难点:理解鲸的进化过程。
      研究问题:整合学习需求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(“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探究,也可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问题。”)和因需的合作(如:对于鲸的进化和呼吸的研学)。
      【教学对象及学情分析】
     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于鲸这种最大的哺乳动物充满了好奇,再加上课文的介绍条理清晰、通俗易懂、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,估计学生学习课文会有浓厚的兴趣,而且基本能够自学读懂。但学生关注的多是课文介绍的关于鲸的知识,对于作者表达的方法(包括说明的方法和成文的思路)容易忽视,教师要因教材的特点、学生的实际给以适当引导。
      从网络、书籍、影视等多种渠道查找关于鱼类、哺乳动物以及他们的特征资料,尤其是有关鲸的内容,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,拓展语文学习的资源和渠道。
      【教学工具】
      师生共建的《鲸》的主题知识网站以及其他有关鲸的文字、图片资料
      【教学安排】1课时
      【教学过程】
      一、揭示课题,交流对鲸的了解。
      二、检查预习,了解课文内容。
      1、关于本课的生字,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?
      2、按自然段读课文,说说课文围绕“鲸”介绍了哪些内容?
      三、整体感知,确定进一步探究的方案。
      1、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。
      默读课文,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?(利用课后习题,理清文本思路)
      2、整合学习需求,引导深入探究。
      (1)以难点为突破口,创设问题情境:同学们,在海洋馆、在生活中,常听人们管“鲸”叫“鲸鱼”,对此你有什么看法?
      (2)在初步讨论中形成学习的问题:“鲸”是“鱼”字旁,它也生活在海洋,为什么不属于鱼类,而是哺乳动物呢?鲸到底有什么特点,又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呢?
     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探究,也可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问题。(小组合选也可以)
      (3)师生一起完善学习方案:读读有关的内容,借助相关的资料,能写写批注更好。还可以通过画图、列表、表演等方式来学习;注意体会作者说明的方法;汇报学习的收获可以是学习者的角度,也可以是解说员或者是“鲸”自述的角度。
      四、自主探究,因需合作。
      学生依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进行独立的探究,学习中有困惑的时候,可以因需要求助于教师或学生;学习完有交流的欲望时,可以自主组合动态学习小组。
      五、共议交流,整合提升。
      1、鲸不属于鱼类,而是哺乳动物。
      (1)学生容易找到相关的句子:“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,生活在陆地上”;“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”;“鲸是胎生的,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”。(当学生谈到后两点时,要对学生立足整体在联系中读懂课文的做法给以充分的肯定;也可以从鱼类的角度:鲸的祖先不是生活在海洋,鲸不是像鱼一样用腮呼吸、卵生等)
      (2)重点结合第2自然段,研读鲸的进化:
      相机出示: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很远的古代,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,生活在陆地上。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,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;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,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,后肢完全退化了,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,适应了海洋的生活。

      鲸是怎样演变进化的呢?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学习或是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一下。
      可能方式1:朗读汇报(读清楚)
      可能方式2:摘要表示法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很远的古代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活在陆地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后来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靠近陆地的浅海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很长很长的年代之后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适应了海洋的生活
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
      可能方式3:浏览网页解说(独立或合作)
      点拨:鲸的演变进化的特点是什么?(周围的环境变了;由陆地向海洋;鲸身体的变化;经历了漫长的过程)
      如果学生适时引入搜集的资料进行简要补充则更好。
      2、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。
      (1)重点体会鲸非常大。
      ①第1自然段
      指名读出相关的内容,谈谈自己的体会。
      相机出示最后一句的对比句:体会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的直观和形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国捕获过一头很大的鲸,它的身体很长,分量很重。

      点拨:一条舌头,一张嘴,这么大,整个的鲸呢?(这也是一种说明方法)可想而知!由此联想上文说到的十六万公斤重的鲸呢?无法想像!鲸不愧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!
      怎样读出鲸的大呢?
      ②还从哪儿能看出鲸非常大。
      须鲸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小鱼小虾,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,七千公斤重……
      学生如果说鲸的特点还包括鲸在呼气时能形成一股水柱、睡觉时总是……也可以。
      (2)了解鲸的生活习性。
      ①若学生汇报鲸的种类、胎生、寿命等则一读即过,略处理。
      ②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(更欢迎小组合作)、喜欢的角度(解说员、鲸)来汇报鲸吃食、呼吸和睡觉的情况。
      吃食:
      可用朗读读出须鲸和齿鲸吃食的情态,想像没有牙齿的须鲸吃食的方法,感悟用词的准确,如“吸”进嘴里,“滤”出海水,“吞” 进肚子;想像齿鲸的凶猛。
      追问:“须鲸和齿鲸的食物、食量与什么有关?”引导学生在纵横联系中解读文本。(吃什么与有无牙齿有关,吃得多与庞大的身体有关)
      合作朗读,体会连句成段的方法。
      呼吸:根据课文的描述,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,显示和介绍鲸呼吸的特点。
      方式1:归纳法:用肺呼吸;呼气时形成一股水柱,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,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是不一样的。
      方式2:表演法:用手掌或身体边表演边解说鲸喷泉似的呼吸。(可以用自己的话,也可以用书上的话)
      方式3:图示法: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对课文的解读,画出鲸呼吸喷潮的不同形状。(教师适时提供网页中不同种类的鲸喷潮的画面,让学生欣赏、辨认)
      讨论:课文中说鲸喷出来的气形成的一股水柱,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,你觉得是这样吗?
      睡觉:估计学生用朗读或是简笔画的方式会比较多。
      3、交流自主探究的其他内容。(可以是对某一方面内容的深入研究,可以是对某些内容的个性整合……)
      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内容交流,则引导学生浏览网站上的资源库:如“鲸之最”“鲸与人类”等,让学生自由浏览后,与大家交流,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,将特点介绍得清楚、明白。
      六、师生一起总结全文。
    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我们知道了鲸虽然体形像鱼,但它是哺乳动物,了解了鲸的演变进化过程;体会到了鲸非常大,清楚了鲸吃食、呼吸、睡觉等方面的习性。还知道了关于鲸的许多方面的信息。
      让我们更多地了解鲸,并与鲸和谐相处于同一个地球上。
      七、布置作业:
      必做:
      课文在介绍鲸时用了一些说明方法,如:“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,那就是鲸。”用了比较法。你还发现了哪些方法,和同学展开讨论。
      选做:
      课文中有些词语运用非常准确。如“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”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,与同学交流。
      22   鲸
      (哺乳动物)
      非常大
      须鲸和齿鲸
      吃食、呼吸、睡觉、胎生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
      【教学反思】
      
      “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、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,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,不断实现自我建构,学会阅读,促进表达的过程,是学生读有所知到生疑到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。”
      在执教《鲸》这篇课文的时候,我力求实现崔峦先生所倡导的自主学习语文的佳境,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:
      一、问题情境的创设,使教的目标转化为了学的需求
      “同学们,在海洋馆、在生活中,常听人们管“鲸”叫“鲸鱼”,对此你有什么看法?”我从生活现象出发,引发孩子们思考,在初步的讨论中形成了探究的问题:
      “鲸”是“鱼”字旁,它也生活在海洋,为什么不属于鱼类,而是哺乳动物呢?鲸到底有什么特点,又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呢?而这些正是本节课应该研究的内容,这样就自然地将教的目标转化为了学的需求,也是在追求叶老所说的“教学的最高境界”。
      二、探究内容的自主,形成了不同学生学习不同语文的局面
      “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探究,也可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问题。”给了学生探究内容的自主权。结果呢?有的学生研究“鲸生活在海洋但却不属于鱼类,而是哺乳动物”的原因,有的学生对“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”感兴趣,而且即便是学生探究的方向相同,因为学生的层次不同,他们所探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。尤其让我们惊喜的是确实有些学生能根据教材的描述,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,如,“关于须鲸和齿鲸的对比”,“关于鲸的喷潮”。
      布置学生“发现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”这项作业时,一名学生提出:“老师,我发现这篇文章多次运用了比较,有鲸与人、与猪、与牛羊,以及鲸类自身的比较,可不可以选择这一个专题来完成呢?”我发现所有的孩子眼前一亮,怎么会不可以呢?
      三、解读文本的多形式、多角度,使教材鲜活起来
      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,孩子们运用自己喜欢的读、画、演等方式解读文本,使教材变得“直观”、变得“简单”。喷潮一段摘要法、表演法、图示法多种方法的融合,不仅使文本的内容“一览无余”,而且使学生得到了获取信息求全、读书要注重想像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等多方面的启示。交流角度(学习者、解说员、鲸自述)选择的尝试,是对教材的二度创造,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训练。
      主题网站的建立,相关资料的搜集、筛选、整理和引入,使课文的解读有了一个大背景,不仅有利于孩子们读懂课文,开阔视野,而且还促成了学生对教材的挑战:“须鲸与齿鲸喷潮不只是形状不同,数量也不同,因为齿鲸类外鼻孔有1个,而须鲸类外鼻孔却有2个”,课文怎么没写全呢?“目前在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附近捕到的最大的蓝鲸体重达195吨,超出了教材中所说的‘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’”教材应该与时俱进,更具科学性呀!也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:“近日考古学家们在路易斯安那洲发现了大约4500万年前的鲸鱼的化石。专家们认为,鲸鱼最初是生活在水里的,随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迁居在陆地,以后又重返海洋生活。”鲸的演变进化到底是怎样的呢?
      这节课,孩子们在发现、探索与习得中不仅学到了《鲸》这篇说明文的知识、说明的方法,而且感受到了语文和学习语文的魅力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(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.pepxiaoyu.cn友情提醒:查找本课更多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)此文转载于
       
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wunianji_490_22287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